水蛭也可人工饲养 中国南方的首次养殖

人气 2889   2012-11-14 16:08

历史上的水蛭主要是自然捕捞,由于近年来滥用农药、化肥等,再加上农业“三废”时环境受到了污染,在这种情况下,野生自然资源就迅速减少了。在水蛭所具有的药用价值深度开发之后,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,这样在1995年前后中国南方开始对自然苗种进行捕捞,并进行第一次的人工饲养,最终获得成功。

时间:2012-11-14 16:09

草鱼(Ctenopharyngodonidellus)俗称草棒(四川)、草鮶(江苏、安徽)、鲩鱼(广东、广西)、草根子(东北地区)、鲘或猴子鱼(山东、河北、河南),古名“魭”,是我国最负盛名的“四大家鱼”之一。因草鱼能吃草,因此饲料成本低,苗种又便宜,加上本身生长快、肉味好,市场俏销,价格比鲢、鲤都高,所以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。  

近些年,随着渔业科技的进步,特别是草鱼“三病”防治技术的突破,草鱼已由传统的少量配养角色变成了池塘或稻田主养、水库湖泊网箱(或围栏)主养、流水池主养的重要角色,其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惊人的提高,社会总产量已接近鲢鱼。群众自己已体会到,养鱼这个行业当中养草鱼最划算。他们利用工余时间割草喂鱼,通常每40-50千克草料可养出1千克草鱼,草鱼的粪便和吃剩的残草又能肥水,可带养出2-3千克鲢、鳙鱼,也就是俗话所说的“一草带三鲢”。养草鱼投资小,除购买苗种需少量资金外,只需再准备一点防治鱼病的药物钱,真乃是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“摇钱鱼”。

  关注度: 2889   Baidu: 10   360: 0   Google: 1   其他: 0

推荐您可能感兴趣:

返回顶部
水蛭养殖前景 |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
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,有少量转载,如有涉及到虚假、侵权、违法等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
版权保护:本站原创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。©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